目前分類:迷子精選/電影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一次看到「自虐之詩」的電影劇照時,以為又是部漫畫改編的超搞笑片,和冰雪妹兩人都說一定要燒來看看,一方面他不喜歡看太嚴肅正經的片,另一方面我也覺得生活夠嚴肅,工作壓力夠大的,看看搞笑片笑笑也好。昨天回去前一家公司,帶著蛋糕想幫新妹慶生,沒想到好心的前同事查理布朗燒了一堆電影跟日文歌送我,裡面就有這部電影。

 很喜歡禮拜六的下午,最近常常是一個人,還好天氣很好,心情很好(因為有睡飽^^),索性就一個人窩在家裡看電影。沒特別一定要看什麼的心情下,隨機點了部電影「悪ボロ」(Waruboro,暫譯:暴走少年),內容說的是80年代在東京都立川市這個形狀長得像「槍」的小鄉城中,南三高中的6個高三生立志成為不良少年的故事。片中誇張的高中生小混混打扮跟髮型很具笑點,雖說大部分的情節都以打架居多(5、6個學校的幫派常有互毆事件),不過沒什麼大壞特壞的人或事件,就我看來都是男兒的血氣方剛,只是立志成為立川市最厲害的6人組幫派這樣的事對我一個普通人來說,有一種很奧妙的感覺,但男生跟男生之間那種夠義氣、同生死的夥伴關係,似乎有些能體會那樣的心情。

 只是人究竟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而往前走、為什麼做這些事情?不是逃避生活、逃避大學考試?就單單指是希望有人能成為夥伴、一起做些什麼....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鄉鎮中的人們,有時就是這樣單純的為著這樣小小的理由而生活著,這也是一種人生.....

 看完「悪ボロ」後,接著看「自虐の詩」,才看沒一會兒,那種小鄉小城小人物的感覺又冒出來,一個從小命運悲慘的普通女人,嫁給一個一不開心就翻餐桌的男人,男人也是地方上的混混,沒有工作單靠老婆辛苦打工的錢來維持生活...這樣的一個有點悲戚故事。跟我原本預設的搞笑電影完全無關,就是一直上演著很悲慘的生活,突然覺得為何我禮拜六的下午美好時光為何要浪費在這些不是很出息的虛構人生故事當中???一直忍著關掉視窗改看別的電影或是索性去做別的事情的衝動,還是繼續看了下去...(真不知道這種堅持到底的個性到底好還是不好>_<)

 一個小時下來,只有不斷的同情劇中可憐的女主人翁,卻又懊惱她為何不換種生活,去追求她從小就想要的幸福,為何要待在一個沈默寡言又沒什麼出息的丈夫的身邊,而且日子還如此貧困不堪,直到她為了閃躲一群騎著自行車的死孩子,而不幸從天橋上墜落而送進醫院急診室開始,劇情有了轉折....過去被母親拋棄、因著貧窮而被學校的孩子嘲弄、為了生活從小鎮到東京生活,成了妓女、遇到現在的丈夫....一幕幕過去的回憶像倒帶般播放著....而我的眼淚也開始不聽使喚的不斷從眼角冒出....

 當初納悶為何女主人翁要苦苦守候一個不為她著想的丈夫,忍氣吞聲的,但重新看到她背後的人生時,才明白了這男人是她僅能抓住的唯一的小小的幸福,當初他給她的幸福雖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幸福,但是在那沈默寡言的背後,是一種單純的愛,而且是她的一切。

 我所以為的悲慘人生,其實是由許多小人物的小事件而構築而成的人生,在觀看者以一種自以為是的看法觀看著別人的人生時,有時候主觀的看見是無法讓人看到那背後的幸福及對於當事者別具意義的事物。女主人翁雖說曾經擁有過那樣微小的幸福感,但是不斷的面對實際不堪的遭遇時,還能緊握著那樣的幸福生活下去的堅持,讓人好感動。

 以前我也覺得自己很幸福,但是當兩人不斷的遇到實際面的問題,漸漸的衝突變多時,過去幸福的回憶似乎煙消雲散,剩下的是什麼...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否在那看不清的未來中能夠幸福的生活下去?所以看了這部電影後,挺有感觸的。

現在的你,感到幸福嗎?



迷子
2008.5.3


----------------------------------------

自虐の詩


渴望幸福的幸江


幸江不成材的先生勇夫


年輕時的幸江


年輕時神勇的勇夫


兩人決定離開東京,從新開始生活


-------------------------------------------------------------------------------

悪ボロ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電影「奇異恩典」的介紹如下:
http://www.lsmovie.com.tw/l2007/grace/index.aspx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慾飛舞》

年代: 1998
地區: 西班牙/阿根廷
片長: 115 min 
導演: 卡洛斯 紹拉 (Carlos Saura) 
編劇: 卡洛斯 紹拉 (Carlos Saura) 
類型: 歌舞/劇情
主要演員:Cecilia·Narova 、Antonio Agri、Sandra Ballesteros、Julio Bocca、Ariel Casas、Ángela Ciccone、Sofía Codrovich、Johana Copes、Juan Carlos Copes

入圍99年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榮獲98年坎城影展最佳攝影獎
榮獲99年西班牙哥雅獎最佳音效獎
榮獲99年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劇情簡介:
馬利歐是一知名導演,遭到妻子拋棄的他,為了忘卻悲傷,專心投入一部探戈電影的拍攝。在一次選角時,他認識了海蓮娜,一位年輕貌美的優秀舞者,同時也是影片出資老闆安傑羅的情婦。兩人在排演過程中日久生情,捲進了一場大膽激情的戀愛遊戲,也將馬利歐捲入與妻子甜蜜的回憶,以及軍事獨裁時期好友失蹤的無奈,另一方面,深具危險性的安傑羅在暗中默默留意伺機向愛蓮娜報復.....在一場全體演員參與的重要排演中,一名安傑羅手下的殺手,從舞者群中慢慢走向海蓮娜。。。


【迷子說】之前一直想介紹這部片,沒能好好靜下心來寫,在網路上搜尋時,看到兩篇同樣是介紹「Tango」這部片的文章,寫的很不錯,介紹的也很完整,和我在看這部電影時的觀感也很相符,這次就偷懶一下,不再多寫介紹的部份,請大家花點時間看看下面這兩篇吧!


出自:http://movie.dt.com.cn/movie/2004/3/12/3910.htm
            http://board.verycd.com/t117417.html

創作之劇中劇             

 「誰是馬利歐?故事主角嗎?那不重要,比起他的際遇,還有他做的事…」導演一開始便這樣與觀眾直接對話,並以舞臺劇般深度介入的背影歌曲強化馬利歐的現狀,他深陷在女友走後,才發現自己深愛她的懊悔中。

  透過劇中那位元音樂劇導演馬利歐,導演表達了他的創作意念與堅持,以及對中年人生的叨叨絮絮。 音樂劇劇名與原文片名皆為「Tango」,也同樣將tango舞蹈溶入兩者間看似南轅北轍,一是馬利歐的愛情,一是對歷史傷痛的剝視,但實際上有著相近內涵的主題中。

 馬利歐在編導舞臺劇時,利用色彩穿越時空,藉由燈光表現主角的變遷,並嘗試加入幻燈片、風扇、新舞等元素,讓表演複雜化。而在排練音樂劇之外的電影場景中,也能看得到曼妙的tango舞姿及豐富變化的燈光,其中昏黃色調及浪漫粉紅,最讓人印象深刻。(迷子說:這也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理由,另外就屬專業舞蹈的部份最令人激賞;當然導演透過劇中角色跟觀眾對話的部份,安排的很巧妙!)

  在這部很創作者觀點的影片中,有著創作者如何創作及如何堅持。

 「……女人離開,男人崩潰,但別的女人出現了,年輕女舞者,男人戀愛了,戀愛?是戀愛或抓住救生圈……」,一連串的自言自語,幾乎要讓人以為是馬利歐在反省著自身境遇,但最後會發現,其實是馬利歐用放大鏡來看自己的生活,並擴大傷痛,將之轉化成創作靈感,將感情受創後的心情轉折延伸到創作之中。

 因為堅持,便不免批評時下俗化的觀眾品味,而有了這類的對白。「別搞得太複雜,時下的觀眾要簡單的事物,他們習慣看電視,他們要純粹的娛樂,……愈簡單愈快樂。」「不需要那場戲,觀眾看不懂,給他們優美的舞蹈,美女,動聽的探戈,而不是只有恐懼和焦慮,那不屬於音樂劇。」 而馬利歐不為所動,在投資者的壓力之下,他還是說:「那是我的演出概念。」

 此外,還有對中年男人的感慨。馬利歐在與青春美麗的艾蓮娜共餐時,叨叨絮絮地自我剖析,說了一堆男人對權力的迷戀、年少不再等等的「心得報告」。

 整部電影手法多元複雜且富娛樂性,故事線以馬利歐的愛情與音樂劇編導為主,然而這不只是部充滿愛情與創作理想的片子。

 馬利歐橫刀奪愛,搶了安傑羅的女人艾蓮娜。在具黑手黨背景的安傑羅對艾蓮娜恐嚇:「你在犯錯,沒人可以玩我!」之後,便緊接著排演艾蓮娜被刺殺的那場戲。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雖然此次安然無羔,卻在看完電影之後,有著不知下次是否依然無羔的焦慮…… 



http://www.alicerun.com/movie18.htm(出自「愛麗絲緊走」)

-以探戈詮釋生命的張力-

舞蹈,在古代是【巫】,尤其是久遠古老的文明,翩翩起舞是對大自然最崇高的敬意。在肢體的躍動裡,細胞與細胞之間流轉著大自然的呼吸,翡翠般的馨香,水流似地蕩漾,如醉酒燒紅地點燃心中的火苗,瞬間溫熱寧靜的海洋,拍起初春乍醒的大浪,傳遞宇宙渺渺無邊的音韻…

從來,巫師是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代言人,把春暖花開的訊息播放,替雨露風暴傳送綿延的喝叱… 在啟示的祭壇上,舞… 是接線的律動… 也是傳遞的動能…

後來,人們學會了以肢體作為發送訊息的語言,舞也就從巫轉變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然後,又成為親密接觸的內在語言,短兵相接的火藥…

而探戈是歐洲拉丁肢體語言的最佳延伸,到了中南美洲,又被阿根廷發揚光大,成為上智下愚皆同享其樂亦同體其悲的生命之歌。

Tango 始終像是一首哀哀詩篇,不斷地說著:

我深深地受傷了!

因為男歡女愛的失序、生活步調的荒謬、大時代的震動、人性的扭曲乖張以及綿延不盡的情緒波濤…

我傷得好重… 好重…

不想癱瘓… 仍疲累地癱瘓了… 不願陷溺… 卻捲進黏稠的回憶裡… 不要情慾… 呵!呵!我是如此無法自拔地糾纏著消逝中的愛戀…

我血紅地重傷著…

被恣意糾結的困惑綑綁… 被不可知的神力撼動… 被無數面魔幻的鏡子暈眩… 迷糊地走進槍林彈雨之中… 然後,不知情地,中彈了… 千瘡百孔…

因【卡門】而享盛名的阿根廷大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在【Tango】裡,以他最擅長的舞蹈表達方式,用最煽情古老、多種歐洲風情融合的探戈來呈現人生的廣角境。

… 被遺棄的中年男人耽溺在自己的回憶裡,重演著翻版的戀情,老掉牙的愛情遊戲,穿梭在舞蹈工作室裡,既愛怨交加,亦同時排演著人間不停歇的戰爭、流離、暴動、情仇種種時代動亂大戲…

索拉讓人讚嘆的是運用舞蹈的功力,以及善用燈光的時間觀念,在攝影棚裡就完整地詮釋了人性與人生的面面觀,揮灑著瀰漫濃郁的癡纏,熱血奔騰地舞動無法止息的慾望。

那麼明顯的舞台劇場,卻是如此明白地裸裎情慾騷動…

偉大的電影人,我必須向他致敬!

 



其他介紹:
http://mail.tku.edu.tw/120335/proust/moviepic/tangomovie.htm(深入介紹)





Maigo
2006.05.26  

ps.看完這部片後,幾個月後去看了金城武跟周迅、張學友、池珍熙主演的「如果。愛」,強烈的懷疑最後結局的安排根本跟Carlos Saura這部「Tango」同出一轍(嘿嘿...我沒有說抄襲),令人失望的是「如果。愛」這部片的歌舞部份實在太差了,群舞舞者的舞蹈素質良莠不齊就算了,連歌聲都稱不上悅耳(聽到好幾個走音)讓人有想丟爆米花的衝動......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個有才氣卻因為晚年罹患了痲瘋病而自我封閉的詩人與採荷女
一個三輪車夫與妓女
一個美國大兵回到西貢尋找當年與越南女子所生下的女兒
一個背著木箱四處兜售打火機、口香糖、手錶還有其他小東西的小男孩與撿破罐子的小女孩
三個季節,四個發生在西貢的故事
8個角色生活在同一城市,彼此的故事相互交錯
拼湊每一個片段,勾勒出一個城市角落裏的惆悵與感動

-----------------------------------------------

 能幹乖巧的女孩堅安來到詩人道師父的家幫忙採收荷花再拿到市集販賣,道師父原為一多才洋溢的才子,但因後來罹患痲瘋病便足年不出戶,一日堅安在採荷花時隨著其他採荷女哼起了一段年幼時從母親那聽來的民謠,喚起道師父年輕時的記憶,於是夜裡便喚堅安到屋裡來,堅安從小讀過道師父許多的詩作,得知道師父已失去十指而無法寫作時,便自願每晚來屋裡幫忙道師父提筆寫詩。善良的她不願道師父整日躲在屋內,總是鼓勵他再重新寫作,道師父說聽見她唱的歌謠,想起來遠久記憶的畫面,這首歌他也曾在水上市集聽過,他夢想有一日要再回到少年時的水上市集,將十籃清香高雅的白荷花撒滿水上市集,讓白荷花飄滿蓋河水,想像自己被釋放、被潔淨。

 阿海是一名個性溫和老實的三輪車夫,不抽煙不喝酒,平日的工作便是辛苦的踩著三輪車載觀光客出入西貢的大街小巷,常在飯店門口邊看著書邊等待觀光客上門,一個月的薪水不過等於四、五星飯店最便宜的房間一晚,一日巧遇因不願意客人送她回家而與客人發生爭執的一名妓女,搭救她脫離客人的糾纏,卻因此愛上該女子,日日夜夜在女子出入的飯店等待、接送她回家,為了圓女子的一個夢想,甚至去參加三輪車大賽,將贏得的獎金(200美金)用來買她一個晚上(50美金),那一晚他送了她一件美麗的睡袍,要她換上他的禮物躺在床上,而他只是靜靜的坐在一旁,看著她睡著(妓女從來不跟客人在飯店過夜,她曾夢想有一天也要像住在飯店裡的客人一樣光鮮亮麗,住像飯店房間一樣漂亮的房子),女子早上起來發現阿海已離開,而房間裡有room service送來的豐盛早餐,她感覺到他的愛意,內心開始掙扎。

 一退休美軍每天坐在飯店門口抽煙,直望著飯店對面的一家小餐館(以前是美國大兵的酒吧),原來他來西貢尋找當年與一越南女子生下的女兒。當年因戰爭結束而拋棄女子與女兒回國,如今因為一封該越南女子已過世的消息,讓他重新回到越南尋找自己的親身骨肉。

 伍迪是個看起來只有6、7歲的孩子,由於家境貧困,所以常帶著裝滿手錶、打火機、口香糖等小東西的木箱子四處兜售,最常跟外國觀光客兜售,一日在一觀光客聚集的酒吧遇見退休的美軍,卻因美軍一時的疏失,而使伍迪遺失了賴以為生的木箱(伍弟以為是那個退休的美軍偷走的),伍迪的父親要他沒找到箱子不准回家,於是他整天在街頭晃蕩到處尋找他的木箱,後來遇見一個剛好被餐廳攆出門的撿破爛的小女孩,因為他好心幫忙她撿散落一地的罐子,小女孩因此一直跟著他四處跑。

-----------------------------------------------

 很久沒看這種能激起內心情感的電影了,這部片我看了2次,很多細節在第二次重看時,才豁然明白了那些字句裏潛藏的意思。阿海對妓女的深情,令我感動,堅安與道師父之間的情誼,令我感動。這兩個故事細膩的表現出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關懷與情感,那樣的真切。

 在西貢這城市,破巷裡生活貧困人們與出入豪華飯店的歐美人士或高身分地位的人,形成強烈的對比。妓女說飯店裏的人和他們穿著不同、說話方式也不同,她說「陽光照著他們,不照我們,我們活在他們陰影之下」,有一天她也要留在那樣的世界,享受那樣的陽光。妓女渴望脫離貧困不惜販賣自己的身體,但卻失去了自己,直到遇見了阿海,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妓女的故事,伍迪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越南一群艱辛討生活的人們,阿海沒在貧窮中失去自己,而妓女代表著沈淪的那一方,幼小的伍迪什麼都不懂,還天真、還保有乾淨的心,幾個角色雖沒有太大的交集,不過卻可能是彼此生活中的過客或片段,他們在困苦中互相幫助,讓人看到越南人在困苦中卻能互相扶持的一面。

 退伍美軍代表一種贖罪,他說「再次回到這裡,我終於可以和越南和解了」,他和女兒的重逢,代表一種和解,送上白色高雅的荷花,女孩露出了微笑,我們知道,有些仇恨是可以化解的,雖然到頭來彌補不了當年造成的傷害,不過卻適度的讓自己得到了解脫。

 堅安與道師父的默契與情誼,很令人動容,道師父自從患病後,便封鎖了自己的內心,直到堅安溫柔的鼓勵,才又再度喚起他對人世的希望,他的最後一首詩(由堅安代筆),便可深深的感受到他真實的感受。

月光雖然那麼晦暗
卻不能為蒼白的池塘送葬

我仍找到喜樂
在痛苦裡找到

我在淡出的月色裏看到彩虹
這字字句句
就像敲出的音符
彈奏的和絃
振動了一束光
旋律在我被遺棄的心中迴響

 堅安就像夜裡的那道彩虹,撥動道師父塵封已久又孤獨寂寞的內心。最後道師父雖然離開了,但堅安完成了他的心願,帶著十籃荷花,來到當年的水上市集,一一將純白的荷花撒落河裡,象徵道師父再度被潔淨、被釋放。這時市集上的女人哼起來當年的那首民謠,也象徵著道師父的靈魂被解放到喜樂的國度。

女人的命運就像雨點
有些落在水溝裏
有些落在有前人的池塘

有誰知道
稻田裡有多少根稻?
一條河有幾個彎?
天上的白雲有幾層?

誰能掃光森林裡的落葉
誰能命令風不再搖晃樹木

蠶要吃多少桑葉
才能吐絲做一件彩衣

天要下多少雨
才能讓海洋流滿淚滴

月亮要多少年
才會變得蒼老

夜半三更,月亮在附近等待
那個偷走我心的人

我要永遠唱喜樂的歌


 一首民謠看出多少無奈,卻也看到越南人堅毅不拔的求生本能,痛苦悲傷中閃亮著希望,無法掌握命運的人們,學習著在痛苦中找尋喜樂。

-----------------------------------------------

Three Seasons (戀戀三季)

導演:Tony Bui (東尼裴)
演員:Harvey Keitel (哈維凱托)《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133m/英語越南語/1999年/美國

1999年日舞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最佳攝影 評審團大獎 

 本片在當年的日舞影展大出風頭,並且是史上第一部贏得該影展三大獎項的電影:評審團大獎、觀眾票選獎及攝影獎,《戀戀三季》並以入圍當年的柏林影展,登上歐洲電影舞台。在片中,26歲的導演東尼裴刻劃了新越南,以細膩敏銳的手法,展現該社會文化巨變前的風貌,本片藉由四個受到西方文明衝擊的角色,來突顯其各自不同,但卻又緊密連結的生活經驗。  
 

 「戀戀三季」場景畫面的取角都很詩意、像一幅畫,尤其是最後一幕紅花如雪飄落的場景,美的令人屏息,配樂的主旋律帶有點宗教氣味,一種讓人可以很沈靜的音樂,導演以細膩的拍攝手法柔和的呈現貧窮困苦的生活、病痛的折磨、想贖罪的煎熬,沒有任何灑狗血的畫面與對話,讓觀賞者可以以一個冷靜的第三者角度去觀察這些人物的生活與互動,迷子覺得是蠻值得推薦一看得好片。(當時導演只有26歲,就能拍出如此深刻的電影,真是所謂後生可畏阿!)







Maigo/2006.04.18

ps.我很想知道阿海片中一直在看得那本書的書名或者是關於什麼的故事(最後他用那本書夾了片紅花送給妓女,對她說「你可以不用在假裝了」),如果有人知道的話,再麻煩告訴我^_^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我想溺死我的憂鬱,沒想到它卻學會游泳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1907-54)

這是在某本書的內頁讀到的絕妙好詞
反覆咀嚼,很有意思,所以背了起來
上網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是出自墨西哥著名女畫家芙烈達‧卡蘿

電影《揮灑烈愛》(Frida, 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 據說為該位女畫家的自傳



導讀 ★給熱情而熱切充滿傳說不凡以及戲劇性的人生

一九五三年四月,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首次在她的故鄉墨西哥舉辦個人作品展,不到一年之後她就去世了,享年僅四十七歲。當時,她的健康情況已極度惡化,沒有人料到她會出席。但在晚間八點,墨西哥市現代美術藝廊的大門一開,一輛救護車便駛達。這位藝術家穿著她最喜歡的墨西哥服裝,被人用擔架抬到當天下午已安置在藝廊裡的四柱床上;床的裝飾如其所願,有她丈夫的照片-偉大的壁畫家狄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有其政治偶像的照片-馬林可夫(Georgi Malenkov)和史達林。紙糊的骷髏自床篷垂下,一面鏡子固定在床篷內側,映照著她飽經滄桑但充滿喜悅的臉。兩百多個友人及仰慕者,逐一向芙烈達致意,然後在床邊圍成一圈,合唱墨西哥民謠,直到午夜。

這個場合濃縮了一位不凡女性的生平,也是其生涯的最高點。其實,它見證了芙烈達其人及其創作的許多特質:面對病痛時勇敢和不折不撓的開朗性格;堅持創造驚喜及自我的特殊性;偏愛鋪張的排場以及保有隱私及個人尊嚴。最重要的,這個個展的開幕式戲劇化了芙烈達‧卡蘿的中心主題-她自己。她在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所創作的兩百幅左右的畫,大部分是自畫像。

她由戲劇化的素材開始:貌美,略帶瑕疵讓她更添魅力。雙眉連成一線,橫亙額上;一抹微髭蔭著性感的嘴;兩隻杏眼瞳仁烏黑,眼角微微上揚。熟識芙烈達的人,都說她的聰慧及幽默閃爍在眼睛裡;他們也說,她的眼眸透露她的心緒:滿盈的熱情、銷魂的韻味,或是懷疑與萎頓。她的凝視銳利直接,讓觀者感覺無所遁形,如陷入豹眼的盯梢。

她的笑聲深沉而富有感染力,或迸發自喜悅,或迸發自對痛苦之荒謬的無奈認知。她的聲音略帶沙啞,激昂、快速、富含表情的話語滔滔不絕,間有輕快、優雅的手勢,那縱聲朗笑,以及偶爾冒出的情緒性尖聲呼喊。芙烈達的英文說寫流利,喜用俚語,今日讀她的信,會對她運用方言的『道地俚俗味』 大吃一驚。說西班牙語時她愛夾帶髒話-像白痴、狗娘養的之類,不管用哪種語言,她自得於其話語對聽眾的影響。這種影響會更形顯著,是因為這般低俗言語居然出自如此女性外觀的生物,那細長的頸子上高昂的頭,有如皇后一樣高貴。

她衣飾艷麗,偏好長度及地的墨西哥當地服裝,遠勝流行時尚,所到之處,皆造成轟動。有位紐約人回憶道,小孩總在街上追著她問:『哪裡有馬戲團?』芙烈達可絲毫不以為意。

一九二九年她成為狄亞哥的第三任妻子。真是絕配!芙烈達嬌小而敏捷,你可以說她像是從馬奎斯小說裡走出來的人物;狄亞哥則體壯形碩,簡直就是拉伯雷(Franois Rabelais)小說中的人物(編按:指拉伯雷的名著《巨人傳》)。他們好像什麼人都認識。托洛斯基(Leon Trotsky)是他們的朋友,至少有一陣子是如此,亨利‧福特(Henry Ford)和尼爾森‧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陶樂瑞絲‧德‧里歐(Dolores del Rio,墨籍影星)和寶莉‧高達(Paulette Goddard,曾與卓別林合演電影《摩登時代》)亦在列。狄亞哥在墨西哥市的家是國際知識分子的聖地,從老爹聶魯達(Pablo Neruda)到布烈東(Andr Breton)和艾森斯坦(Sergi Eisenstein,俄國電影導演)都是。杜象(Marcel Duchamp)在巴黎曾接待芙烈達,野口勇是她的情人,而米羅、康定斯基和坦基(Yves Tanguy,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是她的仰慕者。在紐約,她認識了史提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美國現代攝影之父)和歐姬芙夫婦,而在舊金山,艾德華‧衛司敦(Edward Weston)和伊莫根‧康寧漢(Imogen Cunningham)曾為她拍照。

多虧了狄亞哥的狂好出名,里維拉夫婦的婚姻才會變成公眾的話題;這對夫妻每一回的冒險,他們的愛情、爭執和分離,都有窮追不捨的媒體鉅細靡遺的精彩描述。大家對兩人都直呼其名。每個人都知道誰是芙烈達和狄亞哥: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她是他的殿堂裡偶爾反叛的女傳道士。她活潑、聰明、性感,對男人充滿吸引力(許多人還變成她的情人)。證據顯示她也有同性戀韻事。對於後者,狄亞哥似乎不在意,但前一種狀況他則拚命反對。『我不想和任何人共用牙刷,』他說,還曾以手槍威脅太太的情人。

在和認識芙烈達的人談話時,大家對她的愛總是令人感到訝異。他們承認她刻薄,是的,而且任性。但想起她的時候,淚水卻常在眼眶裡打轉。這些鮮活的回憶,使她的一生聽來有如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短篇小說-充滿趣味和魅力,直至以悲劇收場。真相其實更淒涼。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七日,十八歲的她搭乘墨西哥市的巴士要回家,這輛巴士卻被電車撞個正著。在這場災難中,她的身體被一根金屬扶手結結實實地刺穿;背脊剉傷、骨盆破裂,還斷了一隻腳。從那天起到去世為止,二十九年的時間裡她都和常年的病痛共存。『我保留了手術紀錄,』她說。與她共存的還有一項渴望:她想要有個孩子,卻從未如願-破碎的骨盆只導致數次流產及至少三次的墮胎。她也經常活在被騙或偶爾被愛人拋棄的苦悶當中。芙烈達誇耀自己的快活開朗如孔雀開屏,只是為了掩蓋深沉的悲傷和內向,甚至是自我執迷。

『我畫我的真實,』她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畫是因為我需要這麼做,而我總是畫通過腦子裡的東西,不加任何思索。』通過芙烈達腦中而進入她藝術的東西,是二十世紀最富創意、最戲劇性的某些意象。她畫自己流血、哭泣、體無完膚,不避諱將痛苦化為藝術,並摻入幽默和幻想。芙烈達的繪畫自傳,總是特殊而且個人的、深入而非廣博的,因此有種奇特的張力和力道-這股力道緊緊攫住觀者,讓人感到不適。

她大部分的畫作都是小畫-常見十二乘十五吋的尺寸;畫作的大小正好切合題材的親密性。她有種非常小、用黑貂尾毛製成的畫筆,總是保持得很乾淨,她用這種筆一筆一畫地仔細上色,將意象帶到精確的焦點,透過寫實主義的修飾技法,使幻想變得可信。

她的作品受到超現實主義者的喜愛,他們在一九三○年代欣然視之為同道。其畫作也吸引了一些眼光獨具的收藏家-艾德華‧羅賓森(Edward G. Robinson)、小艾德加‧考夫曼(Edgar Kaufmann, Jr.)、康吉‧古德義(A. Conger Goodyear)、賈克‧杰曼(Jacques Gelman)等-但大部分的畫則沒沒無名,直到最近才獲重視。

一九七七年秋,墨西哥政府以美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內最大、最知名的展覽廳,做為芙烈達作品回顧展的場地。這是一種奇怪的致敬方式,似乎是為了紀念這位藝術家奇特的人格和生平,而非頌揚她的藝術。寬敞挑高的展覽廳充斥著芙烈達畢生事蹟的巨幅放大照片,珠玉般的小畫作,看起來幾乎就像標點符號。

藝術-芙烈達自己創造出來的傳奇-最後還是脫穎而出。相較於照片和展覽的空間,她的畫作是那麼的渺小,因此參觀者必須站在咫尺之內,才能完全專注於畫作,並在那種近距離之下,感受畫作奇特的吸引力。每一幅畫皆出自她生命中孤獨而動人心弦的片刻,每一幅畫都像被壓抑的呼喊,像凝聚的情緒,如此濃烈,彷彿即將爆發。畫作使得高掛廳堂之上的照片有如紙牌疊起的房屋,片斷零碎,岌岌可危。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日,為慶祝墨西哥傳統中最具節慶氣氛之一的『死者節』,位於舊金山使館區的『民眾美術館』(Galer de la Raza)舉辦了『向芙烈達‧卡蘿致敬』的展覽,展出大約五十位藝術家以各種素材創作的作品。受邀的藝術家(大部分為美墨混血)提出以『芙烈達‧卡蘿的象徵主義精神』創作的藝術品參展。展覽廳最裡面的牆邊架起傳統的祭壇,擺滿蠟燭、糖骷髏、乾草十字架、做成人骨形狀的『死者麵包』、一座糖製的鳥棺材,以及一張玩具床,上面躺著一個小小的芙烈達。其他的牆面和展覽廳本身,滿是藝術家們的作品,許多人將自己的畫像和芙烈達的並列,彷彿是對她的認同。芙烈達被畫成政治女英雄及革命鬥士、受難的女性、受虐的妻子、不孕的母親,及『墨西哥的奧菲麗雅』。許多人認為她雖受死神摧殘卻不肯認輸。其中有位藝術家表達了她的敬意:『芙烈達為美墨混血的女性體現了完整的文化概念,她激發我們的靈感。她的作品沒有自憐,只有力量。』

從那時候開始,芙烈達的觀眾就愈來愈多:一九七八至七九年間,她的作品回顧展巡迴美國六個博物館,一九八二年倫敦白色禮拜堂藝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舉辦一項名為『芙烈達‧卡蘿與提娜‧莫多蒂(Tina Modotti)』的展覽,並且巡迴德國及紐約。芙烈達的意象中,極端個人化、女性化的特質及其藝術的獨立性,對女性而言別具意義。在藝術上,她既不和狄亞哥競爭,也不追隨他,而且不少敏銳的批評家認為她畫得更好。的確,經常有人聽見狄亞哥得意地說,畢卡索在信中提到:『不論德蘭(Andr Derain,法國畫家、雕塑家)、我或你,都畫不出像芙烈達‧卡蘿筆下那樣的頭。』

芙烈達若地下有知,對她在別人心目中所留下的種種回憶應會感到心滿意足。事實上,她就是自己傳奇地位的創造者,而且因為她是如此複雜,有著如此難解的自覺,所以她的神話充滿著荒謬、曖昧及矛盾。因此,為恐有損於她為自己塑造的形象,人們遲遲未揭露她的真實生活。然而,真實不會驅散神話。細探之後,芙烈達‧卡蘿的真實故事還是盡如她的傳說一樣不凡。 (本文選自本書前言 時報出版提供)


※本片同時獲選為2002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美國電影協會年度十大佳片」。

  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1907-54)的傳記電影《揮灑烈愛》(Frida,暫譯),是2002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片,在美國上映以來,票房之好令人驚豔。甫公佈的2003年金球獎入圍名單中,更獲得最佳女主角與最佳配樂兩項提名,使飾演芙烈達的墨籍女星瑪莎‧海耶克一舉擺脫花瓶的形象。

  芙烈達究竟何許人也,國內讀者可能並不熟悉,但她一直是西方女性主義與藝術領域熱烈討論的對象。她出生的年代正逢墨西哥走向現代化與民主化的當口,1910年墨西哥爆發反獨裁的革命,她自認是革命時代的女兒,與新墨西哥同時誕生,便將生年改為1910年。唸中學時結識的許多激進青年,後來都成為墨西哥極重要的知識份子;他們也引領她加入共產黨,進而認識數度合離的丈夫狄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

  芙烈達原本的志向是習醫,雖然對繪畫頗具天分,但會走上這條路,不能不說是命運刻意卻殘酷的安排。十八歲那年,搭乘公車回家時發生車禍,讓芙烈達受了重傷:脊椎移位、右腳碎裂,一根金屬扶手刺穿了骨盆,讓她失去生育的能力,更成為她終身之痛。幾個月的臥病在床與修養,以及病痛不時復發,讓她無法繼續求學。這段期間因為無事可做,她拿起畫筆,畫起了朋友、家人與自己的肖像,也開啟了標註芙烈達的藝術生涯。

  「我畫我的真實,」芙烈達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畫是因為我需要這麼做,而我總是畫通過腦子裡的東西,不加任何思索。」通過她腦中而進入藝術的東西,屬於二十世紀最富創意、最戲劇性的意象。她畫自己流血、哭泣、體無完膚,完全直言不諱地將痛苦化為藝術,並摻入幽默和幻想。她在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所創作的兩百幅左右的畫,大部分是自畫像。芙烈達的繪畫自傳,總是特殊而個人的、深入而非廣博的,因此有種奇特的張力和勁道──這股力道緊緊攫住觀者,讓人喘不過氣來。

  生命中的橫逆,反倒激發了芙烈達強烈的生之欲──不僅僅是與命運對抗,而是要享受生命的欲望。幼年罹患小兒麻痺,為了鍛鍊身體,她成了運動健將;車禍造成身體傷殘之後,她依舊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愛開玩笑。她與狄亞哥分分合合的婚姻、各自發展的緋聞韻事,在西方藝壇與墨西哥人盡皆知;她的愛狂野濃烈,往往讓人想逃離,但仰慕者卻不斷:米羅、康定斯基都曾是她的仰慕者。 一九五三年四月,就在芙烈達去世的一年前,她在墨西哥市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由救護車將她送到會場。在場兩百多名友人及仰慕者,逐一向芙烈達致意,然後在床邊圍成一個圓圈,合唱墨西哥的民謠,直到午夜。這是其生涯的顛峰,也預告了芙烈達不凡人生的句點。翌年她便自殺身亡。

  知名的藝術史家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透過芙烈達的私人書信、文件、史料、相關著作以畫家友人的回憶,生動刻畫出這位畫壇奇女子短暫、顛簸、卻發散出奇異光芒的一生。書中更收錄芙烈達代表性的畫作,由作者以其專業為讀者導覽賞析。本書正是《揮灑烈愛》的原著小說,即將於2003年初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乃電影之外瞭解畫家其人其事的最佳管道。



後記:
今天在msn上用這句話(我想溺死我的憂鬱,沒想到它學會游泳)做暱稱,可愛的luph問我那是誰說的話?迷子想起這是之前藍偶然翻到的中文著作,書的內頁寫著這行字,一看到就覺得有意思,太奧妙了,順手抄在筆記本上,那行字的下方寫著「芙烈達‧卡蘿」的字樣,剛好luph問起,就索性上網查了些資料,更沒想到前陣子去光點找片子時剛好看到的「揮灑烈愛」正是「芙烈達‧卡蘿」的自傳,嗯...下次去買回來看看她如何傳奇的一生吧(笑)






Maigo/2006.03.17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午夜之後。狂戀



 After Midnight算是這幾個月來看過最好看得電影之一(雖然中文片名翻譯的不是太好),除了本身就喜歡歐洲片外,這部電影的故事架構跟導演的拍片手法都讓人驚奇連連,除了三個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徵被塑造的相當鮮明可愛外,在片中由於男主角之一的馬提諾工作於某一個電影博物館的關係,所以電影中結合了很多「老電影」,導演利用這些「老電影」部份的畫面或台詞代替不多話的馬提諾發言或是代替一些不需要多說廢話的片段,正如劇中有一段,女主角阿曼達問馬提諾為何如此寡言,而他回答「有時候語言是無用的」一樣。這部份是我非常喜歡的。

 另外電影中也令我覺得十分特別的是,整部電影一直有旁白在旁交代整個故事,感覺像是聽一個第三者在述說一個故事的感覺,電影一開始的部份,還讓人連想到在「愛蜜麗的異想世界」中的開頭或一些橋段,也有旁白交代劇中所有人物的個性、生長背景等等的安排,或許對有的人來說是種干擾,但我反倒覺得這是這部電影的特色,因為聽著第三人的述說,反倒可以讓人像一個第四者可以很客觀的站在一旁「觀察」整部電影,不過別把這旁白的角色想的太過嚴肅,事實上旁白一角的幽默敘事方式,反而替電影增添了許多笑點。

 劇中導演用很幽默、單純的方式來安排「三人行」的關係,一般來說愛情在遇到敵手時,那氣氛會摻雜著許多複雜的情緒,例如忌妒、憤怒、不安等等較負面的情緒,不過在劇中三個主要角色個性使然,讓這段三角關係反而看起來有點可愛,讓我不禁想像是否歐洲人在處理情感時,是抱著比較開放的一種態度呢?電影中有男人為了愛情而對另一個男人提出的決鬥的戰帖(很爆笑的一幕),但最後他們放棄了在蠻力上的較量,反而提出由女主角自己作主的決定(也或許是他們根本不擅長於鬥毆吧!)

 而女主角阿曼達無法從2人中擇其一(她覺得無論選哪一個都會後悔,這就是人性吧)時,她選擇了「三人行」的方式(也就是三個人一起約會,或是先跟其中一個約會,結束後換另一個),身為未婚夫的「天使」居然也接受她這樣的方式,雖然心裡還是會不爽快,但是他卻給了她在愛情上的自由選擇權,這也是令我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卻了不起的決定,當然故事總不能一直三人行下去吧,總是該有個結果,而導演在結局的安排上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很幽默的結束方式,沒有悲傷,只有莞爾一笑。這部份多說了就沒驚奇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來看看。

 歐洲電影跟好萊塢電影真的差異頗大,除了很少能像猜好萊塢片那樣猜到編劇安排的結局外(這是我覺得好萊塢片比較無趣的地方),歐洲導演本身似乎都具有較深厚的藝術背景(也或許是歐洲本身就具有較悠久的文化藝術歷史也有關),所以在電影中對場景色彩、對音樂的安排上總是別出心裁,令我深深著迷啊^_^

 剛剛提到我以為歐洲人對感情與性的態度較開放,也是受其中一幕劇情安排的影響,非常印象深刻(其實是有點錯愕啦),劇中有一幕,當女主角阿曼達和室友(女)走在深夜路上時,那女孩突然對阿曼達說
「有一件事我必須告訴你...我和天使(阿曼達的未婚夫)上床了.....

阿曼達沈默了一會,抬起頭看著室友說
「很久以前就一直想告訴你了.....你的妝畫的實在很醜哩!」

停格了幾秒,突然兩人一起爆笑出聲,然後互相擁抱,之後就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似的,又一起並肩同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曉得這是否是電影中較極端的例子(導演本身觀念比較開放)?還是歐洲人對感情對性方面都能給彼此伴侶較大的自由空間呢?也或許是阿曼達處於兩難的三角關係,所以也無法責備天使或是室友兼好友有錯呢(畢竟人都會犯錯),這不禁又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感情觀,我的確是無法在感情上容許「一粒沙」的人,要就要全部,不要就全部不要,沒有所謂的中間地帶的那種人,雖然有人說「在電影裡學習人生道理」,不過在感情方面,不知道要看多少部電影,才能讓自己對這部份有所改觀,我想是還是很難吧(笑),但是我想還是能做到「在尊重彼此的情況下,給予對方最大的自由」吧,畢竟愛情應該是自由開心的,而不是總令人喘不過氣的束縛吧!

 一直很喜歡看電影,每次總是能在電影中又重新對人生有新的體驗,得到了一些新視點,只需二、三個小時就能看盡了某些人一生的精華濃縮,的確很值得~不是嗎^_^


對了,補充一下~
這部電影是部義大利片,故事發生在都靈(導演居住的城市),看過電影後,還心想有機會的話真的好想去劇中的「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走走哦!那裡應該是愛看電影的人的天堂吧^_^



推薦指數:★★★★★






Maigo
2006.01.03



-----------------------------------------------------------

官方網站:http://movie.starblvd.com/AfterMidnight/

劇情介紹
馬提諾在義大利歷史地標的電影博物館當晚班守衛,這的博物館有著如迷宮般的通道、螺旋式的階梯和居高臨下的小教堂,可以讓馬提諾隨意的俯視整個城市。夜晚工作的馬提諾,深情但卻沉默;他總是獨自在博物館內欣賞基頓的經典電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國度中。

阿曼達在速食店打工,她一直擔憂即使努力工作,也很難脫離目前艱苦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晚上,她從警察追趕中,逃到馬提諾看守的博物館中避難,雙方不可思議的相遇,卻都懷著不安的心情。對過著隱士生活的馬提諾而言,這是需要適應的關係;對阿曼達來說,這裡的世界有夢與藝術,點亮她長年以來的晦暗生活。

阿曼達的男友,人稱天使,是所謂的偷車賊,喜歡名車與女人。馬提諾、阿曼達與天使之間糾結的三人關係,需要阿曼達做出決定,但阿曼達卻選擇了不做決定……


電影二三事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 Buster Keaton
本片主人翁熱愛巴斯特‧基頓電影,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基頓的影子。被譽為"冷面笑匠""喜劇大師"的巴斯特·基頓,1895年10月4日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1928年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66年2月1日因肺癌於洛杉磯逝世。巴斯特·基頓是美國影壇的喜劇泰斗,在默片時代與卓別林齊名。其代表作之一【將軍號】被英國「Sight & Sound」雜誌列為影史十大影片。 

◎【狂戀】在義大利非常受到歡義大利觀眾喜愛與好評,票房甚至超越美國商業強片追殺比爾第2集

◎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 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
本片的拍攝場景主要是義大利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的建築物,是全城最搶眼最知名的安托內利尖塔(Mole Antonelliana);1863年由著名建築師Alessandro Antonelli所設計, 現在也是面值2分錢歐元硬幣上的標誌。安托內利尖塔的意思為安托內利的怪物,因為在建造當時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建築。最初安托內利尖塔是猶太人為了建造教堂而設計,幾經波折才成為今天的國家電影博物館。安托內利尖塔是歐洲用磚砌成的最高塔,現已成為都靈的象徵。

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有各種奇異的電影道具、收藏超過二十萬張的電影海報、還有介紹電影的誕生與製作的常設展。

都靈國家電影博物館網址:
http://www.museonazionaledelcinema.it/en/index.php


導演
1956年出生的大衛法拉利,現居於【狂戀】電影中的場景-都靈(Turin);大衛在電影界的資歷相當深,他是許多雜誌及雜誌的知名影評人以及專欄作家,目前也是歐洲電影學會的遴選會員。他第一本義大利文著作即是以德國新電影重要導演法斯賓達為主題的電影論述--《R.W.Fassbinder》(1982年出版);同時也翻譯過英國名導演林賽安德森所寫的《關於約翰‧福特》一書(John Ford 經典西部片導演)。
70年代晚期,大衛開始接觸電影發行的工作,曾發行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榮譽獎的波蘭電影導演華依達的成名作【大理石人】和溫德斯的【道路之王】;緊接著大衛從事美國獨立製作電影的仲介,像是約翰賽爾(John Sayles)、蘇珊雪德曼(Susan Seidelman)、吉姆賈木許等等知名的獨立製片導演;大衛甚至跨足當起演員,在約翰塞爾獲奧斯卡提名的作品【烈火陣線】當中飾演一個小角色。

大衛在編導工作的名氣開始於許多國際影展的肯定,包括在柏林、威尼斯、盧卡諾、多倫多、香港等等國際影展,他都贏得許多獎項。1997年的【華特的非常生活】獲得盧卡諾影展、義大利影展、多倫多影展及日舞影展等等國際獎項的肯定。他是唯一兩次獲邀日舞影展的義大利導演。

大衛同時也是個知名的紀錄片導演。1991年,他自己研究、製作、編劇及導演的【美國超級市場】--關於美國消費者主義的黃金時期的電視系列節目,紅遍世界各地,超過20個國家發行這個節目。 1994年大衛結合了史實及創作寫出驚悚小說【進入黑暗】,內容巧妙地圍繞著奧森‧威爾斯1948年在羅馬的故事為主軸。【進入黑暗】獲得「海明威獎」肯定,同時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通世界,並改編成電影由大衛多年好友約翰塞爾執導。

經歷這些豐富的歷練之後,大衛成立自己的製作公司,讓他在創作自己的作品中,能夠擁有完全的掌控?並且自由自在的發揮。也或許是這些深厚的電影歷練與不同層面的電影認識,才讓他拍出【狂戀】這部發生在電影博物館的特殊愛情電影。 


主要演員介紹



法蘭西斯茵歐蒂 Francesca Inaudi
畢業於米蘭的小劇場學院。在【狂戀】中飾演一位聰明美麗的速食店女服務生,厭倦一成不變的平淡生活,總期待著有天能過著自己嚮往的生活。雖然討厭男友總是無法整夜陪伴她不過還是深愛著男友,但在邂逅另一位沉默且富神秘氣質的男孩後,卻陷入兩難的抉擇中。在片中一頭俏麗短髮與一雙迷人大眼令人驚艷,極簡又休閒的服裝造型,令人無法移開目光,而她獨立自主的個性和親切甜美的笑容,更深深擄獲兩位男主角的心。




喬治帕斯歐提 Giorgio Pasotti
曾經獲得武術冠軍。正式在義大利演出電影前,在香港拍過四部電影,包括醉拳第3集、少林活寶貝、花旗少林等。在新片【狂戀】中飾演一位沉默寡言的男孩,愛情觀來自基頓,要先翻摔碰撞,再以他與女孩牽手做收場。男孩因為熱愛電影而在電影博物館中擔任夜間守衛,也住在裡面的雜物間。喜歡在館中看整夜的經典老片、啟動年代久遠而生鏽的映像機械,恣意享受一個人與電影的秘密遊戲。因為意外收留了犯罪的女主角,在電影博物館中相處一段時間後,愛上了具有獨特氣質的她,卻因為向來沉默的個性而不知如何向她表達愛意。




法比歐屈阿諾 Fabio Troiano
【狂戀】中飾演女主角的正牌男友,成天遊手好閒,靠著偷車與在街上打混維生,擁有自己的小囉嘍圈子。吊兒啷噹、凡事不在乎的個性,在女友的同居友人眼中卻是超級性感的象徵。當情敵出現時,豪邁的個性與深愛女友的心情,讓他接受了三人行的狀態。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是由「愛蜜麗的異想世界」的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根據法國某部知名小說所拍攝成的電影。這部電影還獲得奧斯卡二項提名----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看完後感動的餘溫仍盤據在心中。一種漲滿的溫暖感受.....緩慢擴散.....

稍微介紹一下這部片好了.....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與德國的戰火正打得如火如荼,法國徵召各地子弟加入軍隊支援前線戰火,但離停火遙遙無期的戰爭與無情戰場上殘酷的殺戮死傷場面,加上思念家人甚切的歸鄉之心,讓一些士兵不得不使用自殘的方式想辦法離開前線的戰火,以圖早日回家與家人相聚。然而事情並非想像中的容易,當軍隊發現這些受傷士兵並非於前線殺敵而受傷,而是使用自殘的方式以期早日退役的意圖後,即以軍法判這五個自殘的士兵處以死刑,而其中一個就是年輕的馬蒂德(18歲)的未婚夫馬涅克(當時被判刑時還差五個月就滿20歲了)。好心的軍官為這五人跟總統申請特赦,然而最後下達的命命竟是將這五人送至法德戰事最猛烈的地區「黃昏賓果」戰壕,且送至「三不管地帶」(no-men land)任其自生自滅。


 當等待馬涅克回鄉的馬蒂德得知未婚夫已在前線陣亡的噩耗時,儘管週遭的人都接受馬涅克已經陣亡的訊息,瑪蒂德仍然拒絕相信這個令人哀傷的消息,她相信如果馬涅克的生命消逝,她一定能夠感應得到,於是她選擇順從自己的直覺。而當時剛好於前線重病退伍回來的某中士帶來了五人在被送到「三不管地帶」時留下的一箱遺物給馬蒂德,且將當天親眼目睹的經過告訴她。遺物中的某一封信件讓她感覺到當天發生的事情並不尋常,勇敢堅強的她迫切的想知道到底當天在「黃昏賓果」戰壕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希望藉由這些蛛絲馬跡找到未婚夫是生是死的真相。於是決定親赴當年德法發生激戰的沙場,找回她的未婚夫馬涅克。


 她滿懷希望,卻一次又一次的面臨絕望,在追尋的過程中她找到了在當時在場的幾個軍官或是見過那五個人的士兵,連絡上了五人之其中一人的的愛人丁娜、又從遺物的信件中發現了另一段不尋常的感情事件,而連絡上另一個女人。然而每個人的說詞都不完整,整個事件還是無法釐清,但是她還是隱約相信馬涅克依舊活著,且幸運的逃過了「三不管地帶」當天的激烈戰火,不良於行的她不斷的找尋整個事件中的相關人士一步一步接近真相。但究竟馬涅克是否還活著?馬蒂德是否能順利找到當天在「黃昏賓果」戰壕裡那五人生存的真相呢?


呵~說太多就不有趣了,就請各位去電影院看看吧~絕對是部感人又值得一看得好電影^_^



 這次買小說幸運的得到兩張特映會的票,所以能先一賭尚皮耶居內的新作,真的很開心,雖然很衰的坐到一個很爛的位子(*註1),害我整場電影看完後腰痠背痛,但是這部片真的很好看,不僅劇情編的棒,配樂跟場景的安排真的都沒話說,不過一開始的戰爭場面實在有點可怕(我最怕戰爭或是血肉模糊的殘忍鏡頭了>_<")有點被嚇壞了...不過這部電影曲折懸疑,峰迴路轉,對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掙扎,以及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有深刻而真實的描述,更道出了女人為愛受苦的堅定與強韌。


 剛開始看到這部片的局部介紹時,還讓我聯想到前幾年的片「冷山」,一樣是以戰爭為背景的片,但「冷山」的劇情沈悶的讓我差點睡著(這還是我第一部看到想睡的電影@@),尚皮耶居內的這部片雖然也是以戰爭為故事背景,但導演一貫幽默的編劇手法,讓整這部片穿插著歡笑的氣氛,減少了失去親人時那股悲傷的痛楚感,也將法國人不同於美國人那種誇大低級式的幽默方式明顯的區分出來(歐洲人的確比較優雅、沈穩、且較有文化氣息)。


 看這部電影比較累的一點是角色蠻多的,記名字記得很辛苦(我記性本來就不好>_<�),到後來看得有些混亂掉,搞不太清楚誰是誰。記得以前在看「黑鷹部隊」時也是這種感覺,戰爭片出現的人物總是很多,當兩方開始攻擊場面一片混亂時,我也就開始跟著混亂了起來,而且大家穿的都一樣,實在很難分的出剛被炸死的是誰,又是誰斷了一隻手臂等等的@_@


 不過有趣的是,我和藍發現了導演一個小小的bug哦!不知道是他故意的這樣拍的,還是翻譯的筆誤,還是什麼的,反正最浪漫的地方卻和實際的情況有些不符合,如果有人去了這部電影也發現了這個小小的bug的話,趕快來告訴我,看看我們發現的是不是一樣的~在這裡先賣個關子:p


 我很喜歡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馬蒂德,是個個性溫柔卻又堅強勇敢的女性角色。一般來說,當我們接到像她那樣未婚夫在前線陣亡的噩耗時,我相信一般人會接受這樣的事實,可能難過個兩、三年後,慢慢淡忘這樣的回憶,很少有人會像她這樣試著去找出事情的真相(就算她一度以為她未婚夫真的死了,她還是想知道當天發生的事情;她未婚夫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穿著什麼衣服.....),或許她的第六感讓她深深覺得未婚夫依然還在哪裡好好的活著,也因為這樣的直覺讓她從未放棄找尋當天的真相,也因為這樣的信念讓她堅強的活了下來。


 馬蒂德喜歡以賭注事件發生的方式來給自己信心或是一線希望。我想是導演(作者)故意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觀眾也一起跟著她專注在她的賭注上,事實上每一次她的賭注都會讓觀眾跟著她的情緒起伏:等待事件前的緊張感、失望、或一線希望(總感覺導演在玩弄觀眾的情緒噎>_<�)。例如當她在讀信時,雖然是個令人絕望的消息,但這時她會在心中默想「如果狗狗在午餐前衝進她房間的話,表示馬涅克還活著」,然後果真有人開門進來了,但狗狗卻沒跑進來(我想當時觀眾一定跟她一樣感到又失望又難過),但過了一會突然狗兒衝了進來還跳上床舔了舔他的主人(這時大家應該跟馬蒂德一樣開心的又再次充滿希望)。片中導演好幾次利用這樣的方式讓觀眾的情緒跟著起伏。不過也不是每一次的賭注都是好的結果,無助的馬蒂德只是想用這樣的方式跟自己所不確定或害怕的真相做機率的賭注,這是片中女主角的特色之一。


 此外,馬蒂德和馬涅克之間的愛情純真的令人動容、使人總為這兩小無猜的純純愛情感動的會心一笑(我最喜歡吹蠟燭那段^^)。小時候的馬蒂德因患了腦炎而造成雙腳沒辦法像一般人一樣正常行走,又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親,因此她對生命充滿了無限的不安與哀傷(她最喜歡的樂器是低音喇叭,她認為只有那樣的聲音能貼近她的孤獨與痛苦的心境),幸好她有對心地善良的舅舅及嬸嬸,對她如親生女兒般。當她九歲時,遇見了十歲的馬涅克,馬涅克不在乎她走路一拐一拐的樣子,反而對她伸出了友誼的手,愛在這兩小無猜的幼小心靈中慢慢滋長,越漸深厚,然而無情的戰火卻也沒放過這偏遠的村莊,馬涅克後來被徵召入伍,也開始了馬蒂德註定辛苦的等待。


 劇中還有另外兩外女性角色也相當突出,一個是為了追尋真相而展開一連串復仇行動的女孩丁娜--為五人之一「安奇」的情人,在裡面的角色為一名妓女,她得知愛人安奇死於前線後,像馬蒂德一樣開始追尋真相,然而卻發現她的情人並非死於敵軍,而開始追殺間接或直接造成她情人死亡的人,而這位勇敢的丁娜就是飾演法國電影TAXI(終極殺陣)裡開計程車的賽車手丹尼爾的女朋友莉莉一角(後來第三集就變老婆了)。另外一個故事插曲中的女性則是由Jodie Foster飾演,飾演一位掙扎於現實與道德之間命運作弄下的女人,由於劇情需要,有些裸露的鏡頭哦,不過她的演技也是沒話說!


 哩哩拉拉的寫了一堆,不知道有沒有寫到重點,然而有些感想還沒寫完,有些或許也只是我個人的觀感,不一定和導演想傳達的一致,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大家親自去體會這部電影,才知道這部片是否能帶給你一樣的感動。





Maigo/2005.02.03


【註1】在我座位右邊和後面的幾個女生不知道買了什麼用紙袋裝的食物,一直發出很大的噪音,讓人很難專心在電影上。加上前面坐了一隻「身材魁武」的女生不時的挺起身來,害我完全看不到字幕,只好往藍那裡靠,歪著頭看電影,整場電影下來真是累死人了,早知道前面還有位子就換個座位坐@@






中文片名: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英文片名:A Very Long Engagement

法國上映日期:2004/10/27

北美上映日期:2004/11/26 (Limited)

台灣上映日期:2005/02/18

類型:劇情

片長:約2小時20分

導演:尚皮耶居內 Jean-Pierre Jeunet(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編劇:尚皮耶居內 Jean-Pierre Jeunet(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演員:奧黛莉朵杜 Audrey Tautou(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茱蒂福斯特 Jodie Foster(沉默的羔羊)

發行公司:華納獨立

製片預算 / 全美票房:5000萬 / 445萬(8週)

英文官方網站:http://wip.warnerbros.com/avle/

劇情簡介:情深,是否真值一生無悔的等待?那年夏天,在奧賽格湖畔的白楊樹前,他倆流著淚,許下最真摯的誓言,要在戰爭結束後,他返鄉時結婚。戰爭終於結束時,雙腿不良於行的她,等來的卻是未婚夫再也無法回來的噩耗,命運彷彿與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然而,一個垂死老兵的臨終證詞卻帶給她一線希望。於是,她展開了一場可能徒勞無功的查訪工作,希望知道當天在「黃昏賓果」戰壕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時間流逝,她遭遇了許多挫折,走過許多舖滿謊言、騙局、巧合與同情的人生道路,一直讓命運把她背負到真相的大門口。她,是否能再見到自己的未婚夫?

以上資訊來自turemovie


◆電影劇照


馬涅克於「三不管地帶」,天空盤旋的為德國的軍機



為情人勇敢復仇的丁娜



圖左方中間為馬蒂德(由奧黛莉朵杜飾演),旁邊兩位為馬蒂德的嬸嬸及舅舅
圖右為當時曾照顧過馬涅克的軍官賽勒斯坦
圖說:賽勒斯坦正在述說當時在「黃昏賓果」所聽所見的經過



馬蒂德在馬涅克「安息」的墓園裡,對他訴說思念、報告調查經過



馬蒂德聘雇的徵信社人員正在跟鎮民詢問「丁娜」的下落
(小說裡好像沒有這一號人物,應該是導演加上去的。不過這號人物在劇中對馬蒂德有相當大的幫助)



馬涅克正在枯樹上刻下他與馬蒂德間「愛的密語」



馬蒂德爬上燈塔,等待馬涅克的歸來
(馬涅克的父親為燈塔管理員,小時候他們就一起在這玩耍了)



馬蒂德躺在岩石上,馬涅克正在岩石上刻著他們的「愛的密語」



馬蒂德在海邊絕望的吹著低音小喇叭(官方網站可下載該劇照桌布)



(官方網站可下載該劇照桌布)



(官方網站可下載該劇照桌布)



(官方網站可下載該劇照桌布)



◆相關報導:《艾蜜莉》的成功 催生《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電影和小說的劇情好像有些些的出入,雖然我還沒開始看小說,不過我還是會找時間將他讀一讀,至少先釐清裡面各人物的關係,然後在把電影重新看過一次吧!



Maigo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

1951年,患有氣喘的23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Ernesto Guevara)與死黨阿爾貝托(Alberto Granado),載著滿滿的家當與憧憬,跳上屌車(諾頓500重型機車),從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揭開一場貫穿南美大陸,總長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壯旅。行過草原、高山、大河、深雪,儘管一路上險阻不斷,偶有爭執,樂天浪漫的倆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深深感動。隨著旅程逐漸開展,他們目睹、並體驗了自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苦難、與不義。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對立、種族的剝削、帝國的壓迫,以及人世間永無止息的生、老、病、死,都不斷激盪兩人的靈魂,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裡埋下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




◆關於切‧格瓦拉/關於電影

貝雷帽、大鬍子、革命裝束、深邃眼神,從巴黎到哈瓦那,從南半球到北半球,從東方到西方,從T-Shirt到旗幟,格瓦拉的頭像已然成為一種世界性圖騰,出現在各種象徵理想火焰永遠不死的抗議場合,號召不同世代的青年,前仆後繼投身改革事業。而那啟蒙一切的源頭,就是那趟他於1951年12月出發,與摯友阿爾貝托患難與共的摩托車之旅。在這歷時八個月,橫跨五國,總路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的長征裡,兩個原本只想單純遊山玩水、體驗人生的青年,卻在各種崎嶇遭遇中認識了壯闊豐饒的南美大地,以及真實人間裡的萬千美好與苦難。和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行者一樣,格瓦拉在旅途中透過對世界的深切觀照,勾勒出自己,作為人類一份子,無可抑止的終極悲憫與關懷。同時將這情感化為行動,掀起一股波瀾萬丈的革命事業。

然而,電影並不打算以煽情的口吻,刻畫他與卡斯楚投身古巴建國、轉戰剛果、最後在玻利維亞被捕犧牲的軍事生涯。反而用青春熱情的筆觸,循他當年足跡,邀請觀眾上路,一同體驗這場極不平凡的「自助旅行」!導演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1998的作品【中央車站】以公路電影為經,女主角朵拉帶著小男孩約書亞返家尋親的故事為緯,譜寫出一曲溫柔包容的南方之歌。該部電影隔年以橫掃千軍之姿,囊括諸多全球一流影展重要獎項,包括柏林影展金熊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以及奧斯卡金像獎、法國凱撒獎、獨立精神獎等提名。其耗時五年的最新作品,即是根據南美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年輕時的旅行記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改編。而飾演青年格瓦拉的演員,則是曾演過【你他媽的也是】,有西班牙語系梁朝偉之稱的俊秀小生蓋爾‧嘉西亞‧貝納(Gael Garcia Bernal)。他靦靦中帶有剛毅的獨特魅力,以及放電力超強的雙眼,不但吸引華特‧沙勒斯的目光,就連西班牙國寶阿莫多瓦也讚譽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構想是來自在全球影迷中擁有崇高地位,近年則以舉辦「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不斷提攜後進的勞勃‧瑞福。在他的鼓勵下,華特‧沙勒斯才終於鼓起勇氣,將格瓦拉充滿魅力的青春紀事搬上螢幕,與全世界觀眾見面。



◆購票資訊

購買"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電影預售套票兩張380元,贈送獨家電影原文海報乙張。
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
於Fnac法雅客利用兩廳院售票系統購買預售套票,另加贈典藏名信片組。




◆電影資訊(以下資訊來自truemovie

中文片名:摩托車日記

英文片名:The Motorcycle Diaries

巴西上映日期:2004/05/07

北美上映日期:2004/09/24 (Limited)

台灣上映日期:2005/02/25

類型:劇情、公路

導演:華特沙勒斯 Walter Salles(中央車站)

編劇:Jose Rivera

演員:蓋爾嘉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你他媽的也是)、Rodrigo De la Serna

發行公司:焦點

製片預算 / 全美票房:不明 / 1602萬

英文官方網站:http://www.motorcyclediariesmovie.com/home.html

中文官方網站:http://burton.com.tw/motorcycle/

劇情簡介:真人真事改編,來自阿根廷的23歲醫學院學生Che Guevara在1951年間與好友亞柏托完成了以機車環遊南美一圈的壯舉,過程充滿淚水與歡笑,這趟開拓眼界的旅程同時造就了一個舉世聞名的革命英雄。

電影片段:
片段1片段2片段3片段4










◆電影配樂



這是部蠻值得一看的好片,雖然我也還沒看過,不過光看介紹就蠻想去看的了

等我看回來再來跟各位分享吧!

記得哦~2/25就會上映了。。。。。





Maigo/2005.02.02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talktoher


中文片名:悄悄告訴她
外文片名:Talk to Her
導演:派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國家:西班牙
語言:西班牙
年份:2002
片長:112 min.
分級:輔導級
演員:哈維爾‧卡馬拉(Javier Camara)
          達里歐‧葛蘭帝內提 (Dario Grandinetti)
          羅莎莉歐‧芙‧蘿雷斯(Rosario Flores) 
          蕾歐諾瓦特林(Leonor Watling)
官方網站 :http://www.sonyclassics.com/talktoher/
得獎紀錄: 2003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劇情大綱

紅色的幕簾升起,出現在舞台上的是舞蹈家皮娜包許(Pina Bauch)的 現代芭蕾舞劇「穆勒咖啡館」(Cafe Muller),舞台上佈滿了凌亂的木桌、木椅,兩個閉著眼的女舞者在台上到處奔跑。 台上另一位表演者卻焦急地不斷替她推開那些阻礙她們的椅子。 表達出在盲目的愛情世界中,有人可以為了追求自己所愛,無視於身邊的障礙。

相反的,只有那些「旁觀者」比「當局者」更來的緊張! 而在台下,年輕的男護士班尼諾和四十多歲的作家馬可,這兩個素昧平生的男人座位相鄰,馬可因為台上的演出感動落淚,班尼諾在黑暗中也能感受到鄰座男人的淚光,可是他提不起勇氣告訴這個男人,自己也是深深被感動。

幾個月後,這兩個男人再次在班尼諾工作的醫院相遇。馬可的鬥牛士女友─莉蒂亞,在鬥牛時受傷昏迷被送來這家診所,而班尼諾在此照顧因交通意外昏迷不醒的芭蕾舞學生─阿麗西亞。當馬可經過阿麗西亞的病房門口,班尼諾熱情地向他攀談,兩個男人的友誼就此展開。在診所的這一段期間,這兩男兩女的過去、未來、愛情、友情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相較於阿莫多瓦上一部電影【我的母親】中的主角為不同類型的女性,「悄悄告訴她」故事仍是由女人開始,所不同的是講述故事的是男人,以男性友誼為主線。本片的主題還有人性中的孤獨,和伴侶間的「溝通」,在片中肯定不論是有聲或是無聲的溝通方式,都是意念的表達,可以突破訴說者和傾聽者間的阻礙與隔閡。



◆◇導演

阿莫多瓦一九五一年出生於西班牙拉曼恰省(La Mancha)的小鎮,八歲的時候,和家人搬到艾斯特馬度拉省(Estremadura),並在那裏的教會學校完成了中學的學業。因為在教會學校中,曾被神父性侵害,讓他對宗教喪失了信心。剛好在這個時候,他接觸到電影,為他開啟了一扇窗,於是在十六歲那年,阿莫多瓦決心離開家人到馬德里,那時的他一無所有,唯一有的是要學電影製作的堅持。不巧的是,西班牙當時的執政者佛朗哥將軍剛下令把電影學校關閉,所以阿莫多瓦決定自學。為了生活,他到處打零工,終於在西班牙電信局找到了行政助理的職位,一做就做了十二年,靠著這筆固定的收入,存了一筆錢買了攝影機,在這期間,白天他一大早就去工作,順便瞭解西班牙七零年代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到了晚上,他則努力創作:寫劇本、搞劇場、混樂團,還替地下雜誌寫了些短篇故事,在這些生活歷練下,他開始用他的攝影機拍出了幾部短片和一部劇情長片,很受到好評,之後他開始拍起商業片,幸運的是,當他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西班牙也剛好進入了民主社會時期。在一九八零年第一部商業片《烈女傳》Pepi, Luci, 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on問世後,從此,阿莫多瓦這個名字在電影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上一部《我的母親》Todo sobre mi madre更獲得了金球獎、奧斯卡最佳外語,還有歐洲各影展的多項大獎,這些獎項對這位西班牙鬼才導演來說,並不會改變他對電影的觀點及熱愛,如果真要說多了點什麼,大概就是一些些的壓力吧!



◆◇影評-1

影展與票房常勝軍----阿莫多瓦的心理戰爭 文/陳念萱@

將邪惡徹底扭轉為包容的心理大師

西班牙電影大師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新片【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在第15屆歐洲電影獎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人氣導演以及最佳人氣男演員5項大獎。這回又在【我的母親】大獲全勝的三年後拿下全球矚目的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已經被西班牙排除代表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和她說Talk to Her】,將直接參加最佳影片獎,雄心壯志直逼當年氣勢。

出身貧困的阿莫多瓦未受過正式電影教育,完全靠摸索的自主學習,其追逐影像的動力來自於幼年的生活環境。他自述:「在我所有的影片中,都有很明顯的自我色彩──我指的是情感而不是故事──從第一部到最後一部。至於故事本身,其中幾部又要比另外幾部更有我的影子。」阿莫多瓦表示自傳不會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他把情感隱藏在每一個人物的對話後面,甚至一個小小的動作與表情,都會是他的投影。因此,也有人說,阿莫多瓦藉電影表白來做心理療傷,逐步清理成長過程埋下的痛,造就了【窗邊的秘密】的沉穩流暢,繼而成就了【我的母親】的成熟圓融。【和她說】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地突破了阿莫多瓦過往的尖銳,直接鑽入人心最底層的可能性,不能不讓人相信,自1980年第一部劇情片【烈女們】以來的十三部作品中,阿莫多瓦真的是用影像述說化解了內心世界的激烈衝突。

已故女作家三毛曾說:「西班牙人是西歐國家中最像中國人的民族。他們和我們一樣,非常重視家族。而且家族對個人的制約力量也一樣強大。」阿莫多瓦從小看著週遭婦女受到男女極端不平等待遇:「男人無所事事,女人包辦所有大小事……」讓他非常崇拜女人的堅強韌力,在他眼裡:「西班牙的女人十項全能,是最好的演員!」當女人無法擺脫痛苦的時候,藉“說謊”來圓滿自己,每天編造不同的故事說服自己並娛樂週遭親友,日子也就變得不那麼沉重了。於是,這些偉大的女性都成為阿莫多瓦說故事的素材與效法的對象,一再地重複述說,幾乎成為女性代言人,而被封為「女性導演」。

阿莫多瓦最初以拍廣告片起家,他的影片色彩繁複,教人目不暇給,美術設計在他的影片中相當出色且佔有吃重的壓迫性地位,他也特別喜歡在影片中呈現自己設計的廣告,其創意產生了與眾不同的幽默感。看阿莫多瓦的影片是相當刺激又煽情的經驗,這不僅是他的故事題材驚悚,畫面呈現直接火辣,他說故事的方式更是血淋淋地絲毫不留給人喘息的機會。阿莫多瓦的影片多半自己編寫,熱熱鬧鬧地把人性最不堪入目的面貌在最短的時間內裸裎個夠,性慾、暴力、愚蠢、貪婪、無助以及階級分化的人格,這些垃圾桶裡的菜餚,卻總能被他攪出可親可愛的一面,突兀地留下一個平空掉下來的「希望」,彷彿給自己找到一份不需要依賴信仰的救贖。

追尋「邪惡與頹廢」成為歷年來阿莫多瓦最經典的電影主題,激情又絕望的畫面,一直是他說故事的方式。然而今年甫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又將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和她說Talk to Her】,則如蝴蝶脫繭般振翅翱翔,徹底得讓人驚艷,將人性最不可能的善發揮到極致。【和她說Talk to Her】故事主題是兩個男人分別照顧自己陷入昏迷的另一半,分享對植物人說話的秘密。其中一位是舞者、一位是女鬥牛士,照顧前者的是男護士,而照顧女鬥牛士的則是位作家。阿莫多瓦以他獨特的手法,描述這四個人之間的語言交流。

阿莫多瓦說:「這是一部悲喜劇。我認為女性是喜劇,男性是悲劇。這是一部探討語言的電影,讓語言成為打敗孤獨、疾病、瘋狂和死亡的武器。人可以對著不管是能聽或不能聽的人說話。我發現自己也時常喃喃自語。」

阿莫多瓦選了不是很有名的演員,讓這部電影的故事看起來更接近真實人生,他說:「這是一部深入內心的電影,演員只能以最自然的表現,才能打動人。」對阿莫多瓦來說,舞蹈家碧娜鮑許在「穆勒咖啡館」中的表現,最能說明這部電影的氛圍。

要瞭解阿莫多瓦的電影,他的成長經歷會是很好的對照素材。出身於西班牙南方的 LaMancha區,由於父親的賣酒事業經營不善,童年過得十分貧苦。再加上在教會學校中,時有被神父性侵害的經驗,使得他很早就對真實世界及宗教價值產生疑惑與失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電影就像一扇夢幻之窗,我很確定從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真實世界更有趣。」阿莫多瓦於1968年來到馬德里,白天機械式地在電信局工作,到了晚上,他則徹底解放,混樂團、搞劇場、耍嬉皮,自此開始他源源不絕的創作。1974年至78年間,他用自己存錢購買的八釐米攝影機,拍攝系列家庭手工式作品。1980~1990年,完成八部電影,成為西班牙新銳導演中最受歡迎、名聲最響的一位。

真正讓阿莫多瓦享譽國際的是【我的母親】,將來要回顧19992000年之間全世界最重要的電影,【我的母親】絕對會名列前茅,甚至可能是唯一。這部電影除了在坎城拿下最佳導演獎之外,在各國的國內影展,如法國凱薩獎、美國金球獎等都拿下了最佳外語片,接著,還有大家都認為非其莫屬的奧斯卡獎。

阿莫多瓦的【我的母親】之所以會如此受到推崇,與其風格趨向圓融成熟有關。阿莫多瓦向來以畫面華麗炫目見稱,尤其是對「性」有毫不做作的大膽陳述並因此而揚名。在這部影片中,阿莫多瓦依然不改本色,卻在慣性的嘲弄中,多了不可言喻的寬容。故事主題講述的是單親母親因獨子車禍去世後,回到巴塞隆納去尋找孩子的父親。在尋找的過程,遇見了同性戀的女演員與懷了相同父親孩子的修女,赫然發現這父親是個雙性人。同類型的故事,不斷地阿莫多瓦手下重演,在同性戀、雙性戀的題材上打轉,然而阿莫多瓦卻把【我的母親】完全改造,以冷靜而接近完美的幽默態度敘事,流暢地講完這個議題,不再在性事上著墨,反以悲天憫人的角度,憑弔逝去的生命,並鼓舞新希望向命運挑戰。

阿莫多瓦自己這樣看待我的母親:「片中的女演員們並不只是電影【我的母親】的附屬品,應該說整部電影是圍繞著她們應運而生。尤其這些女演員們在戲中的某些時候,正也扮演著真實生活中的自己。我小的時候,曾經看過家中的女人擁有那種潛能。她們遠比男人更懂得偽裝藝術,平常就做得比男人們更好。透過她們的謊言,成功地避免了許多悲劇的發生。四十年前我所住的地方,男人們總是坐在搖椅上望著天空,而女人則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功臣,她們的方式就是沉默與謊言(或許就是這樣,才會有人說西班牙是個總會出現偉大女演員的國家)。我從小就覺得(也許我誇大了些),女人們不同於男人處理事情的方式,總會偽裝、欺騙、隱藏,只要為了能讓生活繼續發展,她們都不會讓男人發覺或者是干擾。(我曾經親眼目睹一群女人在陽台上交換心得)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經驗會成為我第十三部電影的主要題材,一部描述女人偽裝的能力,受傷害了的母性潛能,以及女人間所發生的友誼就這樣誕生了。」

在【我的母親】空前的成功之後,阿莫多瓦沉寂了三年,才推出【和她說Talk to Her】,果然沒有辜負眾人的期待,在歐洲影展大獲全勝後接著拿下金球獎,並且票房紀錄也屢創新高,其直逼奧斯卡獎的威力不亞於【我的母親】造成的盛況。




◆◇影評-2

悄悄告訴「祂」-- 阿莫多瓦的女神進化論 侯季然

不敢相信,阿莫多瓦這次竟然談到了神!

有嗎?有的。你看《悄悄告訴她》裡陷入沉睡的女人們,在清潔明亮的病房,受著醫療人員的細心照料,以香料與虔誠的祈禱供養,安詳的臉孔美得令人屏息,像聖母又像菩薩,散發不可逼視的光;而膜拜女神的男人,恆心地把生活點滴向女神耳邊傾訴,如同那些最有信心的門徒,堅信神明與自己的溝通無礙,也相信沉默的神明終有一天會回應他的信賴與崇拜,若那一天真的來到,就如同盲者得見,聾者能聽,植物人甦醒,乃是神蹟降臨。
從95年《窗邊的玫瑰》以來,大家都說阿莫多瓦變了,變得比較內斂,比較溫柔,比較悲傷,那些鮮豔奪目的紅藍黃原色彩與光怪陸離的性癖好大閱兵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多層次的大地色系與對「性」本質的內向挖掘,連同97年《顫抖的慾望》,99年《我的母親》,阿莫多瓦對女人的關注,從外延的社會處境轉向內在心理的探索,角色類型也由被動位置的人妻、自給自足的妓女與職業婦女演變成具行動力的母親,到了2002年的《悄悄告訴她》,阿莫多瓦電影裡的女人竟進化到一種形而上的象徵,兩個男主角與女人的互動,演變成深具想像空間的傾訴/聆聽關係,而這種純粹的關係,超越了阿莫多瓦以往以性慾與激情當作人際關係引爆點的模式,來到了前所未見的哲學與神學辨證。

「性」雖然不再是這部電影中的主要命題,卻仍舊是挑戰道德最具爆發力的手段,《悄悄告訴她》最引人爭議的,就是男主角與女植物人發生關係的情節,這個在最寬鬆的道德標準下都屬於禁忌的場面,阿莫多瓦用一段7分鐘的默片來表現,這段名為「縮小的戀人」的無聲電影,描述一個女科學家的男朋友,因誤食女科學家提煉出的減肥藥水,而不斷地縮小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拇指般大小的男人在女科學家丘陵起伏的豐美裸體上行走,最終走入她的陰戶,兩人得以永遠結合。這段寓言色彩濃厚的默片,具體呈現了相對於渺小男性的一個巨大神秘的女性形象,讓人想起許多民族神話中出現的「大地之母」,而男性進入女性的行為,像是一個朝向未知宇宙的探險,也像是回歸溫暖子宮的返鄉之旅。

關於這段默片,阿莫多瓦曾在訪談資料中表示,他對這樣的處理本來也無相當把握,畢竟在敘事行進中插入一段風格形式完全迥異的段落,對觀影情緒勢必產生影響。然而事實證明,這段默片的效果非常好,以高度寓言化與風格化的形式來呈現這段極端禁忌的性場面,成功地把行為本身從表面上的「犯罪」(身體強暴)提煉成抽象層次的「儀式」(心靈溝通),不但將想像空間從人與人之間仰賴倫理與法律的行為規範拉開,來到人神之間但憑信仰與心靈的宗教境界,也豐富了片名《Talk to her》的意義:如果持續地與植物人溝通,可以誠心召喚神蹟的來臨(植物人甦醒),那麼這種溝通只限於說話嗎,性行為不也是溝通的一種?如果真如男主角所言,他可以感受到女植物人與他之間的情感交流(導演確實也在影片氛圍中如此暗示),那麼他與她的性行為是否如旁人認定的是一種只有單方意願的強暴?而我們所倚賴判斷植物人有沒有意識的,也只是有限的醫學儀器與知識而已,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醫生不就對植物人的男友說了:「醫學已經無能為力,你只能憑著信心,等待神蹟。」而女植物人最後不也奇蹟似地甦醒了嗎?

看到這裡,觀眾被電影中呈現的真實所感動落淚之餘,同時也不停地與自己心中現實世界的道德底線爭戰,阿莫多瓦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強暴」、「醫治」、「佔有欲」等主題,這一次皆陷入複雜曖昧的定義問題,不再是大快人心的直言批判,但是阿莫多瓦並非失去了往日的尖銳,相反的,他不但沒有失去顛覆的能力,這次他的提問,在任何標準之外,任何理論之外,任何性癖好百科全書之外,令觀眾更加坐立難安,因為在那一片沒有法律、道德、理論可以依靠的曠野中,我們只能自己找尋出路,我們呼求神,也就是呼求自己的心靈。
終於,我們隱約明白了,「對她說話」其實是「對神說話」,更是「對自己說話」,這其間的界線,阿莫多瓦用溫柔的筆觸與含意深遠的寓言為我們消去了。

阿莫多瓦53歲了,子曰:「五十知天命」,果真有點門道。




◆◇影評-3

《悄悄告訴她》--- 真情痴愛 讓「正常」向「異常」靠攏

文/李幼新

阿莫多瓦電影《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顛顛倒倒講故事,顛顛倒倒看人生。

開場是兩男(哈維耶卡馬拉Javier Camara與達里歐葛朗狄內提Dario Grandinetti飾演)在劇院看舞蹈。除了他倆在「看」而又「被(我們)看」,還有,看起來陰柔的男人貝尼諾不哭,看起來陽剛的男人馬勾卻在流淚。阿莫多瓦似乎製造很多視覺上的、外在的假象,來挑釁觀眾的成見、來質疑世俗的偏見。導演推翻這個公式、崩解那個教條,並不想另造新的刻板印象,所以有時候各打五十大板但不提供標準答案,寧可兩頭落空也不要新的典範。譬如電視上,女主持人在訪談女鬥牛士時既批判了鬥牛文化的男性沙文主義,卻又猛問被訪問的一方諸多隱私並月旦人物,兩造爭吵中,你我看到的是本片不但批判媒體的粗暴與剝削,而且(由於女主持人堅持只做現場即興不搞事先套招)也諷刺了另一方的粉飾造假。

女鬥牛士殘酷砍牛,家中廚房有蛇卻讓她嚇得半死。她懇求伴她回家的馬勾不要張揚。馬勾說:「我尊重別人的恐懼。」阿莫多瓦幾乎句句對白都暗藏玄機,他不是要尊重同性戀恐懼症,而是體諒同志不敢「出櫃」的苦衷。後來,女鬥牛士表示在比賽過後要跟馬勾好好談談,馬勾回應:「我們已經談了一小時啦!」對方卻說:「都是你在談。」這兒一語雙關,導演既挖苦了男性沙文的搶話(不給女性發言機會),又像伏筆預言了人往後女方鬥牛受傷永遠昏迷,只能由男方一直向她傾訴。鬥牛場映現牛在看(人)的鏡頭,也恰似阿莫多瓦電影讓同性戀反制異性戀的情懷作風。更可以呼應到男歌手有時用女聲假音吟唱名曲(咕咕嚕咕咕<白鴿寄情>)的招術。貝尼諾則在醫院當男護工,照顧植物人般的女孩阿莉西雅。由於他向他所暗戀的這位女孩的父親誑稱自己愛男孩,對方更放心由他照顧昏迷的阿莉西雅。那位父親是心理醫生,竟然向女兒住院的醫生說到貝尼諾是男同志,醫生又說給女護士聽。女護士想探貝尼諾隱私,貝尼諾反問有誰會問女護士是否女同性戀?其他人是否獸交?導演三番兩次藉著本片異性戀的題材,卻忙著在呵護同志族群呢!

以往貝尼諾冒充心理病患去過阿莉西雅家(也正是她父親的診所),撞見那女孩正在洗澡,你我以為他要偷看,不料他竟是偷拿她的髮夾。窺視癖竟成了戀物癖,導演又一次瓦解觀眾的刻板印象。貝尼諾看舊電影《縮小的愛人》,男性全身縮小後,脫光沉睡女友的衣裙,爬上女友身體,在女胸上宛如爬山,在陰戶前好似精蟲進門(甚至奔向子宮),情色奇想中,更類似費里尼《三艷嬉春》式男性對大地之母般的女性的愛慕,男性從女友/戀人尋求回歸母親懷抱(與子宮)的期待。貝尼諾讓植物人懷孕,自己落得坐牢下場。本片讓人感動的是他的逃獄方式竟是自殺,「正常人向異常人靠攏」,讓自己跟所愛的女孩同樣永遠昏迷!至於馬勾往昔幫前任女友戒毒並送她回父母身邊,不料她父母讓她遠離毒品也遠離馬勾。阿莫多瓦狠狠透視了世態炎涼,好心不得好報。馬勾旅行,他寫的旅行書冊讓獄中的貝尼諾恍若親身經歷;貝尼諾讓馬勾住進自己的家,讓馬勾體驗貝尼諾的生活見聞,甚至窺視。我們互相走向對方,在女鬥牛士與貝尼諾死後,本片為你開展馬勾與阿莉西雅的可能性,恰似雷奈的《穆里愛》與王家衛的《阿飛正傳》,電影結束時,(新的)的故事方才開始!


※以上內容介紹皆轉貼自http://a107.ncu.edu.tw/event/movie/031202/tth.htm




◆◇阿莫多瓦作品年表

2002 Talk to Her 悄悄告訴她
1999 All About My Mother 我的母親
1998 Live Flesh 顫抖的慾望
1995 The Flower Of My Secret 窗邊的秘密
1992 Kika
1991 High Heels高跟鞋
1990 Tie Me Up! Tie Me Down!綑著你困著我
1988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1986 Matador鬥牛士
1985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我造了什麼孽?
1984 Dark Habits修女夜難熬
1982 Labyrinth Of Passion激情迷宮
1980 Pepi,Luci,Bom 烈女們


************************************************************************************

我想這部片大部分的人應該都看過了,不過我還是打算把一些相關訊息放在迷子精選裡介紹一下
歡迎交流討論!


推薦指數:★★★★★





Maigo/2004.12.10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Under the Tuscan Sun》


當上帝關上妳的門,妳要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昨天和要好的女性朋友一起去華納看了『托斯卡尼豔陽下』這部片,電影結束了,但感動依然殘留在我倆的心裡。這是部女性取向的電影,但我覺得它不只是適合女性看、適合失戀的人看、適合仍在尋覓真愛的人看,它更是部可以療傷的好片。


女主角法蘭西(由黛安蓮恩飾)是個剛經歷過婚姻創痛的女作家,好友不忍看她終日過的鬱鬱寡歡,於是擅自替她報名了義大利托斯卡尼之旅,在托斯卡尼旅遊時無意間發現了名為Bramasole的別墅,突然間的感動讓她買下了這棟擁有300年歷史的老別墅,在義大利展開了一段全新的新生活。在尋找自我與真愛的路上,她遇見了許多的人,發生了許多的事,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小感動,讓她終於慢慢的走出自己,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真愛。


愛過失去過的人,常常沈浸在過去的悲傷中,或許需要花上不少的時間才能遺忘曾有過的傷痛,但也或許這樣的痛陪了她一輩子,直到眼睛閉上的那一刻仍無法釋懷或是原諒對方。這樣的行為,好傻呢!如果妳懂得如何珍愛自己的話,就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當我們所愛的人離我們而去時,我們能做的不是去埋怨對方的狠心拋棄,也不是還對過去的甜蜜時光耿耿於懷,期待有一天對方會突然想通妳是他的真愛而回頭重新來過,當然也不是想盡辦法報復對方,或是使自己看起來很好,好在某日於街上巧遇舊情人時,讓對方懊悔失去一個愛他的好女人。相信我,若要讓自己好過的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遺忘』。


不管過去多美好,要遺忘。不管過去他如何傷害妳,要遺忘。不管他現在過的如何,要遺忘。不管分手的時候妳多麼的狼狽不堪,要遺忘。要忘就要忘得一乾二淨,什麼也別留給自己。唯有遺忘,才能讓妳重新開始。唯有遺忘,才能讓妳重新找回自信。唯有遺忘,才能真誠的面對下一段戀情。唯有遺忘,才能知道原來妳一個人也可以活的很好。真的,妳要相信我,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劇中女主角一開始就遭受丈夫外遇及離婚的打擊。我們都為她的遭遇忿忿不平,好友說,為什麼那男人沒有得到任何的懲罰,這樣不是太便宜了那男人了嗎?沒錯,那外遇的男人的確該死,但是,妳有沒有想過,不管這男人以後過的好或是不好,他都與妳無關了,那麼又何必在意上帝到底有沒有讓這男人得到他該有的懲罰呢?如果這已經是無法再挽回的事實的話,何不試著去遺忘呢,就算是拯救自己的靈魂脫離過去的折磨吧!


一段戀情結束後,當妳再想起舊情人時,若妳仍渴望見上他一面,表示妳尚未遺忘。若妳仍對他的所作所為懷恨在心,表示妳尚未遺忘。覺得痛苦嗎?那是當然的。因為妳也忘了要去赦免妳的靈魂了。不論發生任何事情,我想我們都該愛自己。其實從電影開始到電影結束的前後十分鐘外,我都覺得女主角法蘭西仍在傷痛,她以為換一個環境、認識新的男人後,她就會有所改變,其實不然,因為她的內心還是繼續自憐著,她還是無法忘懷過去的傷,那當然心不重生,就算換了環境,妳也不會變得比較快樂,只是藉著新事物來逃避痛苦的情緒罷了。


女孩們,我們都要勇敢,不管我們現在是否有人愛,不管我們的工作、人際關係順不順利,我們都要勇敢,擁有自信,最重要的是『愛自己』。無法愛自己的人,如何去愛人呢?如果妳連一個人時都無法過好自己的生活的話,那我想就算一段新戀情開始,一定也無法好好享受新的生活,沒有自信的妳會對新戀情不夠信任,很容易又會開始上演一段已經上演過的劇情,犯過的錯誤一定又會再次發生。所以若現在妳尚未覓得適合的對象的話,何不如在這段時間好好的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享受一下一個人的自在日子,在這段日子裡建立起屬於你的自信與美麗,那麼,當你準備好時,我想那扇窗就會為你自動開啟了吧!




托斯卡尼豔陽下(http://www.uci-cinemas.com.tw/upcoming003.asp
導演編劇:奧黛莉威爾斯 Audrey Wells
主演:黛安蓮恩、雷歐波瓦



Maigo
2004/1/30

shiz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